地表面的形態是很復雜的,不同地貌類型的形態是由它的相對高度、地面坡度以及所處的地勢所決定的,它們是影響等高距的主要因素。從等高距計算公式可以看出,當地圖比例尺和圖上等高線間的小距離簡稱等高線間距確定之后,地面坡度是決定等高距的主要因素,當然等高距的大小也受到地面高度所制約。
h=M*S*tanα/1000
式中:
M—地形圖比例尺分母;
S—等高線間的小間距;
α—地面坡度。
等高距的選擇一般應考慮兩種因素:圖面清晰度和地貌表示的詳細度。對選擇等高距來說,圖面清晰度指地圖上等高線小間距對圖面載負的影響程度。地貌表示詳細度指單位高差內等高線所通過的數量對地貌表示的影響程度。它們之間是互相影響又互相制約的統一體。所以選擇分區適宜的等高距的實質是選擇詳細度和圖面清晰度的佳結和。
常見比比例尺、等高距和DEM分辨率關系如下表所示:
比例尺 | 等高距 | DEM分辨率 |
大比例尺 | 1:500 | 平 地:1.0(0.5)m 丘陵地:1.0m 山 地:1.0m 高山地:1.0m | |
1:1000 | 平 地:1.0m 丘陵地:1.0m 山 地:1.0m 高山地:2.0m | |
1:2000 | 平 地:1.0m 丘陵地:1.0m 山 地:2.0(2.5)m 高山地:2.0(2.5)m | |
1:5000 | 平 地:1.0m 丘陵地:2.5m 山 地:5.0m 高山地:5.0m | |
中比例尺 | 1:1萬 | 平 地:1.0m 丘陵地:2.5m 山 地:5.0m 高山地:10.0m | 5m |
1:2.5萬 | 平 地:5(2.5)m 丘陵地:5m 山 地:10m 高山地:10m | |
1:5萬 | 平 地:10(5)m 丘陵地:10m 山 地:20m 高山地:20m | 25m |
1:10萬 | 平 地:20(10)m 丘陵地:20m 山 地:40m 高山地:40m | 50m |
小比例尺 | 1:25萬 | 平 地:50m 丘陵地:50m 山 地:100m 高山地:100mm | 100m |
1:50萬 | 平 地:100m 丘陵地:100m 山 地:200m 高山地:200m | |
1:100萬 | 高程≤2000m,200m 高程>2000m,250m | |